顯示具有 羅琛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羅琛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正/側畫廊與創作



/側畫廊是一個很細小的畫廊記得有個傳媒人說過﹕「Stella,不要說笑,這麼小的畫廊,很難做訪問的」。正/側畫廊也不算是很 formal我們不可以投放太多資源去打理這個空間,因為負責管理的每個藝術家的生活都很忙碌,只可儘力而為。雖然如此,經過多次的展覽,我們發覺畫廊的潛力很大,為這個時代的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創作和展出的機會。以黎振寧而言,他一直以錄像為創作媒介,但兩次在正側畫廊的個展,都是以立體作品展出,回歸過往的生活和人物,為自己的現在和將來作一個肯定;資深的藝術家羅琛堡也是以錄像為創作媒介,但他偏偏展出非常低調的抽象繪畫作品,尋找個人平靜的內心世界;嚴惠蕙從事陶藝創作,卻展出究細膩的刺繡作品,繼續探討潛藏人性中的美善;年輕藝術家李漢凌及郝立仁除了個人的作品更首度合作以錄像去探討其居住的城市張施烈以一貫的精緻筆觸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魏貝妮以非傳統的美學去看顧並不平凡的殘障人士的生活體驗;黎慧儀致力發展環境藝術的視覺表現,把畫廊成為她另一個實驗場所;還有余琦琦及黃志明等,藝術家們都不約而言、利用細小具彈性的畫廊實踐其心中所想。無可否認,畫廊的另一目標還是鼓勵欣賞和支持,以實際和可負擔的行動去幫助本土藝術的發展。/側畫廊相信自由的表達是藝術的精神所在

藝術可以論述社會議題、也可以是相當純粹的個人追求完整的個體發展為其日後的生活提供穩固的支撐,藝術為每一個人而存在。


鄧凝姿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羅琛堡最新作品

藝術家羅琛堡是一位資深的多媒體藝術家。這次在正/側畫廊展出的是靜態的平面作品,與他素來使用的媒介不同。他常用的媒介有錄像、裝置和劇場等,這些媒介是動態、立體的和需要運用較大或整體空間的,在感官刺激上是比較大;對比之下這次的作品是靜態的、平面的和單向視點的,比前者較為含蓄。
  靜態平面的作品所有的資訊會在同一時間呈現給觀眾。錄像、裝置和劇場會有先後次序和空間次序(由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所以兩者在引導觀眾去閱讀的方法也很不同。在這一方面,欣賞過他以前的作品的觀眾會有較深的感受。這次的作品彷佛將閱讀作品的自主權交給觀眾,但只要看久一點,則發現藝術家對觀眾閱讀方式的引導還是存在的,只是形式改變了。他透過擺放作品的方法、色彩的運用和聚散引導了觀眾。
  另一方面,我感受到他素來使用的媒介影響了他對平面作品的創作手法。他作品的色塊是清晰的和層層重疊的,就像在一個真實的房間中看到層層的色塊在你面前排列著一樣,讓人感受到三維的空間。
 現在的藝術雖然已無媒介之分,甚麼也可以是藝術,但媒介始終對於觀眾的欣賞方式和藝術家創作的影響也是存在和重要的。

郝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