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Works by Yu Kei Kei 余琦琦作品展


Works by Yu Kei Kei

Yu Kei Kei has begun her pursue in art as an artist and then as a curator. She has curated exhibitions in Hong Kong, moved to China, and recently returned to Hong Kong. She will be showing, in Front\Side gallery, her images collected from 2004 onwards, with special interest in the images of cities and animals in zoos.

Why does she choose these two types of images as a memory of her impression of these years?
How do these images become her memory of her life experience?
How will this memory influence her future art creation and works as a curator?
Find out in this exhibition!

Her works will be showing at Front\Side gallery from 2nd May to 31st May 2012.
Venue: L505, Tang’s Studio, JCCAC, 30 Pak Tin Street, Shek Kip Mei
Reception: 4th May 2012, 7 pm to 9 pm
Opening Time:
Front gallery: Mon. to Fri., 12 pm to 4:30pm
Side gallery: 24 hrs everyday
Enquiry: frontsidegallery@yahoo.com.hk


余琦琦作品展

余琦琦的藝術追尋由開始時是藝術家,接著成為策展人。從香港策展到中國,至現在重回香港。她會在正﹨側畫廊展出由 2004 年搜集至今的影像,其中專注於城市景像和動物園內的各種動物。
她何以選擇這兩類影像作為她這些歲月的印象?
這些印象為何成了她的人生經驗的記憶?
她的記憶將如何影響她的創作及策展工作呢?
來她的展覽去找尋答案吧!

她的作品將在正﹨側畫廊展出,展期由五月二日至三十一日,二零一二年。
地點:: L505,鄧氏工作室,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白田街三十號,石硤尾。
開幕酒會:五月四日,下午七時至九時
展出時間:
正畫廊:星期一至星期五,中午十二時至四時三十分
側畫廊:每天二十四小時
查詢:frontsidegallery@yahoo.com.hk

Works by Yu Kei Kei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後院: 藝術家合作計劃> 李漢凌, 郝立仁 文﹕鄧凝姿


此展覽開幕正藉325選舉前夕,整天都心緒不寧。香港又另有政治新景象,現在無法知道其將來的實際情況,但此刻的心情就好像回到199771 日前一天的感覺。那會是一個怎麼樣的明天﹖



藝術創作永遠離不開創作者的生活情境。藝術世界的「整體藝術經驗」,討論著單一藝術的形式不能比美豐富的生活經驗。是次的兩位藝術家都不期然走進複雜的生活與藝術的共融範疇內。



展覽展出照片、紙品製作物、盆裁植物和錄像放映。藝術家從生活的感覺開始﹕由熟識的居住環境、到偶而經過的地域、甚至刻意造訪啟德機場一帶,為即將消失的地方,尋找一些有意義的回憶片段。創作沒有急於要表達的內容,但卻非常有野心地希望藉著展示涵括個人的情感、對事物的看法、創作的過程和記錄,甚至在過程中所產生的製作物及其延伸情況等等,這種企圖包含整體經驗的創作態度,無疑是一大膽的嘗試,藝術家嘗試所表達的並不是一種狀態、一個意念、或一個看法,而是顯示一連串的意圖和結果,在展示與自我創造中去尋找其中的關係和意義。



香港在一國兩制的口號下,已渡過了15個年頭,究竟發展了那些不同/有香港特色的制度,又或者只著力回歸母體﹔藝術是反映人民精神和素質,香港藝術的發展在那方面能顯示香港民眾的特色,當代的藝術人如何從創作的過程中去掌握藝術的意義,回應時代的需要。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製圖者的夢 - 黃志明個人藝術展 / Mapmaker's Dream - Solo Exhibition by WONG Chi Ming John>


藝術家-作品簡介

地圖總會描繪一個地域,一個已知或未知的地域,古時侯的製圖人未必親身出海去繪畫一張地圖,地圖可能是源自一些航海家的描述或故事。

地圖總是令人充滿幻想,它能帶領我們到一個充滿幻想及希望的國度!

今次的創作源於我對地圖的迷戀,由收集一些地鐵站的地圖開始,再於不同形狀及大小的畫布上繪畫。我好像一個製地圖者一樣需要作出選擇,選擇需要繪畫什麼或放棄繪畫什麼,有時也需要倚靠一些想像力。當地圖最後完成,使用地圖的人亦會加上自己的幻想,想著自己的去向,再與現實比對。

地圖事實上是超越平面和立體的, 在另外一個層面上,製圖者與看圖者會在平行宇宙的某個地方相遇。因此作品中那個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地鐵站,地鐵站的入口就是進入那時空的入口,你和我也曾經在那點相遇, 我們一起完成這張地圖。


Artist Statement

Map always depicts a territory, a known or unknown territory. In ancient time, mapmakers needed not go to travel to create a map, in fact, a map might be produced according to navigators' descriptions or stories.  

Map always makes us fantasize about. It can bring us to a land which is full of fantasy and hope.

This series of artworks are originated from my obsession with maps, starting with map collection in MTR stations, then painting on canvases with different sizes and shapes.  I become a map maker who needs to make choices, to select what to be drawn or not. Sometimes it also relies on my imagination. After the map is completed, the map viewer will also add his imagination, think about his whereabouts and then compare it with the reality.

Map is in fact beyond plane and three-dimension.  Rather, the map maker and viewer will encounter somewhere in a parallel universe. In consequence, the MTR station is no longer the ordinary subway station, instead, it is the entrance to that space and time, you and me once meet there, and finish that piece of map together. 

<製圖者的夢 - 黃志明個人藝術展 / Mapmaker's Dream - Solo Exhibition by WONG Chi Ming John>


<後院> . Front/Side . PS

Text: Ramon

人生的第一次的放影會在24順利舉行了。 還是初次嘗試到當一個所謂導演的壓力。


其實在決定選擇拍short movie 的時候沒有特別想過在放影後會有什麼回應(什至最初是決定不作放影的),只是很純粹地有種慾望, 一方面想實驗front/side 的那個space的寬度有多少, 另一方面希望嘗試一種自己感興趣的media 去表達一些一直關注的東西。 很好玩。


其實上年尾已獲front/side 的邀請作展覽, 但一直在想, 到底在front/side 可以有怎樣類型的一個展覽? 我可以做些什麼? (都是帶著這些所謂基本的問題開始) 想了一回便決定找來Benjamin(我們以前是同學, 其後也當過他展覽的策展人) 一起合作。 當找到他的時候, 其實距離展覽的時間只有兩個多月, 不多了。我們第一次傾展覽展些什麼時, 大家都沒有特別idea, 只是有著共同一個想法,就是不想特別因為一個展覽做一件作品 (除非特別有一種目的或關係), 也即是說不想exhibition oriented 沒有頭緒之下,由討論變了閒聊, 閒聊間傾大家聽什麼音樂, 看什麼電影, 有什麼想法, 之後由電影的情節安排突然想到了大家合作的方式 (由各不相識走到一點, 再回到各不相識, 兩樣界乎相關與不相關之間的東西)。結果由閒聊又回到了討論。 說的那一點就是---啓德舊機場。 我們共同也有一些作品是關於那個地方的; 我的是攝影, Ben 的是手造紙。我的那批攝影是兩年前拍的, 當時沒有想到什麼內容什麼概念, 純粹覺得它的黑夜很美,那就走去拍, 也沒有想過會展出。 (之後一直儲存在電腦內, 當是留個紀念或什麼之類的,其實也拍得很不錯)


大家討論開始有了一點頭緒, 知道大概會展些什麼(僅此而且), 但如果單展出這批作品, 展覽就只是一個展覽, 是扁平的, 並且很容易讓人誤會它是一個site specific art. 這時我在想, 展覽需要具備多一層意義, 它要是立體的,而Ben 也是個十分著重創作過程的藝術家, 他認為創作的process 也是構成作品的一個重要部分, 應得同時展現給觀眾了解。 這點我也十分認同,了解創作過程也等同了解藝術家背後的思想世界,(我在上年也策過一個有關閱讀藝術家內在的繪畫展覽) 這是對於一位認真了解作品的觀眾而言絕對重要的。於是乎大家又推進了多一步, 想把自己的創作過程, 思維什至個人生活態度等都表現出來, 既一來可以讓觀眾了解多一點點作品/我們, 同時又可借助它來增強作品內容的力度和思想空間。但是應該做些什麼? photo documentation? 文字? 這好像都有點呆滯。 那時候我手上正拿著一本雜誌, 看著裡面的幾張CD 然後我說: [video] Ben想了想, 爽快地答應了。當時我想他可能會拒絕, 結果証明他也是個很容易合作的人(在大家傾談其間其實還出了很多怪念頭, 什麼攪到像café, 彈結他, 唱首歌, 還要有些植物和盆栽,(不過盆栽最後真的出現了, ben 還替它取了個很有意思的名字) 不過礙於初次觀眾可能未能接受, 結果還是放棄了)。 到了這裡, 展覽的概念,內容,模式大致都清楚了, 而我們也找到了一個很poetic tittle ----- <The Backyard>。 之後大家開始討論movie 的內容, 應如何拍攝等等很興奮。其間我們分享了很多意見,參考了很多reference, 最後決定是自己拍自己, 自己cut自己的部份(這個方式對大家來說更舒服自然)。


Video screening 之後, 朋友看了我的作品, 回應說: [你的那段很難入口, 長鏡太多, 太慢,太沉重…etc], 意料中事! 不過也讓我在這裡為它再作一點點補充。


整段片分4, 整體是描述在城市生活低下的幾種不同具體行為背後的意義。第1節是關於 凝視”, 媒體的不斷擴張, 我們每天必定會花上幾小時去凝視電腦, 凝視電視, ,凝視大銀幕, 凝視iphone/pad/pod, 這種行為背後對自我的影響是什麼? 對意識的衝擊有多少? 鏡頭定鏡拍攝一座空洞的屋苑, 挑釁觀眾忍耐的情緒, 隱喻這種不自覺行為背後的空白。第2節是關於行走,我們每天去這裡去哪裡, 上學上班逛街回家, 行走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 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3節是迷失凝視過後, 行走過後, 城市的聲音很多, 影像很多, 這些東西建構了我們每天的生活, 然而這些一切又大得蓋過了我們自己的聲音, 到底是應該靜下來聆聽自己, 從新出發, 還是安守原地, 以不變應萬變?  4節可以說是一個小總結, 鏡頭拍著夜深的一幢工廠大廈, 街上行人漸少, 平凡不過的竟像突然傳來一段陌生的樂器聲, 背後有幾個人說著不清晰的句子,有人早就作息, 準備精神迎接毫無分別的另一天, 有人的另一天才剛開始, 繼續為生活奔走,繼續為生活躊躇。


其實要我清楚解釋這種接近意識流手法的作品的確很難, 片裡面還有很多細節無法很精準地用文字描述出來(文筆不太好), 如果有興趣看的朋友可以email front /side的電郵, 我可以作些安排。


總括來說今次展覽的結果如何, 我掌握不到。 作為一個artist , 我在這個展覽想做的有兩件事(當然有人會覺得攪展覽目的不會那少)。一. 試新嘢! 試到用另一種media 說話”(並且可以公開展覽), 的確對自己的創作十分有幫。二. 都係試新嘢! 可以實驗到front/side 空間的多變性, 讓觀眾有新鮮感之餘又可以滿足一下自己(有嘢食, 有嘢賣, 有戲睇, work, 還有小盆栽)。 這兩樣東西我想我做到了。(“是最浪費時間, 但學到以後就永遠是自己的)

PS.

我加入front/side 的策展團隊大概半年, 其間在每次開會, 討論, opening, 看見各人不計負出, 互相幫助, 即使展覽那麼小, 資源那麼有限, 大家仍然盡力把每一個細節做到最好, 希望給觀眾一份誠意, 單憑這份志氣, 和努力不懈的精神已十分值得敬佩。 特別感謝今次有份幫手的carol, monti,  和每一位有份出席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