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後院> . Front/Side . PS

Text: Ramon

人生的第一次的放影會在24順利舉行了。 還是初次嘗試到當一個所謂導演的壓力。


其實在決定選擇拍short movie 的時候沒有特別想過在放影後會有什麼回應(什至最初是決定不作放影的),只是很純粹地有種慾望, 一方面想實驗front/side 的那個space的寬度有多少, 另一方面希望嘗試一種自己感興趣的media 去表達一些一直關注的東西。 很好玩。


其實上年尾已獲front/side 的邀請作展覽, 但一直在想, 到底在front/side 可以有怎樣類型的一個展覽? 我可以做些什麼? (都是帶著這些所謂基本的問題開始) 想了一回便決定找來Benjamin(我們以前是同學, 其後也當過他展覽的策展人) 一起合作。 當找到他的時候, 其實距離展覽的時間只有兩個多月, 不多了。我們第一次傾展覽展些什麼時, 大家都沒有特別idea, 只是有著共同一個想法,就是不想特別因為一個展覽做一件作品 (除非特別有一種目的或關係), 也即是說不想exhibition oriented 沒有頭緒之下,由討論變了閒聊, 閒聊間傾大家聽什麼音樂, 看什麼電影, 有什麼想法, 之後由電影的情節安排突然想到了大家合作的方式 (由各不相識走到一點, 再回到各不相識, 兩樣界乎相關與不相關之間的東西)。結果由閒聊又回到了討論。 說的那一點就是---啓德舊機場。 我們共同也有一些作品是關於那個地方的; 我的是攝影, Ben 的是手造紙。我的那批攝影是兩年前拍的, 當時沒有想到什麼內容什麼概念, 純粹覺得它的黑夜很美,那就走去拍, 也沒有想過會展出。 (之後一直儲存在電腦內, 當是留個紀念或什麼之類的,其實也拍得很不錯)


大家討論開始有了一點頭緒, 知道大概會展些什麼(僅此而且), 但如果單展出這批作品, 展覽就只是一個展覽, 是扁平的, 並且很容易讓人誤會它是一個site specific art. 這時我在想, 展覽需要具備多一層意義, 它要是立體的,而Ben 也是個十分著重創作過程的藝術家, 他認為創作的process 也是構成作品的一個重要部分, 應得同時展現給觀眾了解。 這點我也十分認同,了解創作過程也等同了解藝術家背後的思想世界,(我在上年也策過一個有關閱讀藝術家內在的繪畫展覽) 這是對於一位認真了解作品的觀眾而言絕對重要的。於是乎大家又推進了多一步, 想把自己的創作過程, 思維什至個人生活態度等都表現出來, 既一來可以讓觀眾了解多一點點作品/我們, 同時又可借助它來增強作品內容的力度和思想空間。但是應該做些什麼? photo documentation? 文字? 這好像都有點呆滯。 那時候我手上正拿著一本雜誌, 看著裡面的幾張CD 然後我說: [video] Ben想了想, 爽快地答應了。當時我想他可能會拒絕, 結果証明他也是個很容易合作的人(在大家傾談其間其實還出了很多怪念頭, 什麼攪到像café, 彈結他, 唱首歌, 還要有些植物和盆栽,(不過盆栽最後真的出現了, ben 還替它取了個很有意思的名字) 不過礙於初次觀眾可能未能接受, 結果還是放棄了)。 到了這裡, 展覽的概念,內容,模式大致都清楚了, 而我們也找到了一個很poetic tittle ----- <The Backyard>。 之後大家開始討論movie 的內容, 應如何拍攝等等很興奮。其間我們分享了很多意見,參考了很多reference, 最後決定是自己拍自己, 自己cut自己的部份(這個方式對大家來說更舒服自然)。


Video screening 之後, 朋友看了我的作品, 回應說: [你的那段很難入口, 長鏡太多, 太慢,太沉重…etc], 意料中事! 不過也讓我在這裡為它再作一點點補充。


整段片分4, 整體是描述在城市生活低下的幾種不同具體行為背後的意義。第1節是關於 凝視”, 媒體的不斷擴張, 我們每天必定會花上幾小時去凝視電腦, 凝視電視, ,凝視大銀幕, 凝視iphone/pad/pod, 這種行為背後對自我的影響是什麼? 對意識的衝擊有多少? 鏡頭定鏡拍攝一座空洞的屋苑, 挑釁觀眾忍耐的情緒, 隱喻這種不自覺行為背後的空白。第2節是關於行走,我們每天去這裡去哪裡, 上學上班逛街回家, 行走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 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3節是迷失凝視過後, 行走過後, 城市的聲音很多, 影像很多, 這些東西建構了我們每天的生活, 然而這些一切又大得蓋過了我們自己的聲音, 到底是應該靜下來聆聽自己, 從新出發, 還是安守原地, 以不變應萬變?  4節可以說是一個小總結, 鏡頭拍著夜深的一幢工廠大廈, 街上行人漸少, 平凡不過的竟像突然傳來一段陌生的樂器聲, 背後有幾個人說著不清晰的句子,有人早就作息, 準備精神迎接毫無分別的另一天, 有人的另一天才剛開始, 繼續為生活奔走,繼續為生活躊躇。


其實要我清楚解釋這種接近意識流手法的作品的確很難, 片裡面還有很多細節無法很精準地用文字描述出來(文筆不太好), 如果有興趣看的朋友可以email front /side的電郵, 我可以作些安排。


總括來說今次展覽的結果如何, 我掌握不到。 作為一個artist , 我在這個展覽想做的有兩件事(當然有人會覺得攪展覽目的不會那少)。一. 試新嘢! 試到用另一種media 說話”(並且可以公開展覽), 的確對自己的創作十分有幫。二. 都係試新嘢! 可以實驗到front/side 空間的多變性, 讓觀眾有新鮮感之餘又可以滿足一下自己(有嘢食, 有嘢賣, 有戲睇, work, 還有小盆栽)。 這兩樣東西我想我做到了。(“是最浪費時間, 但學到以後就永遠是自己的)

PS.

我加入front/side 的策展團隊大概半年, 其間在每次開會, 討論, opening, 看見各人不計負出, 互相幫助, 即使展覽那麼小, 資源那麼有限, 大家仍然盡力把每一個細節做到最好, 希望給觀眾一份誠意, 單憑這份志氣, 和努力不懈的精神已十分值得敬佩。 特別感謝今次有份幫手的carol, monti,  和每一位有份出席的朋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