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黎振寧看回憶是飲料二

回憶可以是飲料, 流過你身體, 總有些物質沉澱在體內回憶是什麼都不重要, 重要是回憶帶給自身的訊息。我記起那年收到張國榮自殺的消息, 應在半夜床上, 朦朧間聽到, 到翌日才確定。從那時起, 有股動力去寫日記, 記下身邊人和事, 記下自己的感受。從那時起, 二十多歲的我, 才醒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

為著黃竹坑村要拆卸, 多次回去村拍照及回想成長的童年, 又二十多歲做了一本相簿給父母親。彷彿為怕將來無機會, 因為父母會死, 自己會死。

由上次做<回憶是飲料一>, 發現石膏在凝固過程把玻璃樽都熱破了, 那爆破聲劃破了寂寞的夜, 猶如張國榮死去的突然。那每一個死去的人, 都像在你生命的尺子上劃了一個刻度, 總會讓你由零開始量度起。細時, 你會想自己有一個像關海山的父親, 因為他往往在劇中扮演萬梓良的父親, 在相認後萬梓良總會接管父親的生意。你會懷念與家人一同等待每年歡樂滿東華新馬師曾在凌晨的壓軸演出。關德興與石堅, 曹達華與林蛟, 是那時返下午校時, 上午時段常出現的粵語殘片的主角。沒頭沒腦的我, 對政治不認識, 但自羅馬尼亞獨裁者壽西司古被人民推反, 在電視目睹他槍斃後的死相, 到近年利比亞狂人卡達菲在網絡上被民軍處死, 對我以言, 是相同的震撼, 回憶又告訴我, 以史為鑑, 有些事, 會重演的, 當年八九年民主運動, 如果重演, 結果會如何?還有些名星名人, 大約五六十歲, 有過偉大成就, 他們/她們有想過如此形式結束生命嗎?

上一回的策展人李漢凌說得準: 有些日子平淡無聊, 有些日子驚心動魄。回憶彷彿是步向死亡的輕舟,既然搭上了, 總有落舟的一刻。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正/側畫廊與創作



/側畫廊是一個很細小的畫廊記得有個傳媒人說過﹕「Stella,不要說笑,這麼小的畫廊,很難做訪問的」。正/側畫廊也不算是很 formal我們不可以投放太多資源去打理這個空間,因為負責管理的每個藝術家的生活都很忙碌,只可儘力而為。雖然如此,經過多次的展覽,我們發覺畫廊的潛力很大,為這個時代的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創作和展出的機會。以黎振寧而言,他一直以錄像為創作媒介,但兩次在正側畫廊的個展,都是以立體作品展出,回歸過往的生活和人物,為自己的現在和將來作一個肯定;資深的藝術家羅琛堡也是以錄像為創作媒介,但他偏偏展出非常低調的抽象繪畫作品,尋找個人平靜的內心世界;嚴惠蕙從事陶藝創作,卻展出究細膩的刺繡作品,繼續探討潛藏人性中的美善;年輕藝術家李漢凌及郝立仁除了個人的作品更首度合作以錄像去探討其居住的城市張施烈以一貫的精緻筆觸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魏貝妮以非傳統的美學去看顧並不平凡的殘障人士的生活體驗;黎慧儀致力發展環境藝術的視覺表現,把畫廊成為她另一個實驗場所;還有余琦琦及黃志明等,藝術家們都不約而言、利用細小具彈性的畫廊實踐其心中所想。無可否認,畫廊的另一目標還是鼓勵欣賞和支持,以實際和可負擔的行動去幫助本土藝術的發展。/側畫廊相信自由的表達是藝術的精神所在

藝術可以論述社會議題、也可以是相當純粹的個人追求完整的個體發展為其日後的生活提供穩固的支撐,藝術為每一個人而存在。


鄧凝姿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物質以外 - 嚴惠蕙的創作


人體擁有多種感官系統。這些感官系統讓人類能以多個角度去了解這個世界。

當我看到嚴惠蕙的作品的時候,我強烈地感受到她對物料有深入的了解和濃厚的感情。在她的作品中,我能夠用我的視覺感受到粗獷水泥與輕柔白瓷、冷酷直角與細膩曲線的關係

這些感受除了來自我(觀眾)對事物接觸的經驗,更主要是來自她的表達手法。她能夠將那些存在於我們腦袋中的經驗化為實質存在的藝術品。我相信這種能力是源自她對日常環境的深入觀察,思考和感受。在這個年代,這無疑是種超能力。

她不但對物料和日常環境有深入和細微的觀察和感受。她亦善用具象和熟悉的圖像來象徵形而上的理念,從而闡述她對人生和生命的看法。

她的作品

在平實之中帶點優雅, 
在粗獷裡透露溫柔, 
在理性之間滲透情感, 
在表象裡盛載哲理, 
在摧毀中懷抱希望。 

郝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