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逝者如斯

 在五個月之前,我開始閱讀香港作家梁秉鈞先生的詩作。正當我漸漸品嘗到詩中的美味時,他便乘鶴西去了。在電視上看著這篇報道時,我發現原來我連他的相片也沒有看過。究竟是我太遲鈍、太冷漠,抑或是時光飛逝?我找不到答案,我相信在我未來的人生路上將會遇到更多同樣的難題,並且更加貼身。

碰巧最近在正/側畫廊的‘回憶是飲料2 也是關於已故的名人,我心裡不禁感慨萬千。這次展覽是上一次‘回憶是飲料’ 的延續。同樣地也是關於回憶,技巧和媒介大致也是一樣的。不同的是黎振寧在圖像的選擇上出現了變化。圖像由個人層面延伸至社會層面。

他選擇的人物有政治界的,娛樂界的。一張張熟悉的面孔,隨著生命的流逝,成了永恆的符號。每個符號也蕴涵著不同的回憶和哲理甚至是道德和政治的批判。而這些符號亦隨著觀眾的個人經歷產生不同的回憶和意義。

其中一個有趣的觀察是,雖然他選擇的是公眾人物,但其實這些圖像是基於他自身的回憶而被挑選的。所以有些人物對我來說十分陌生,甚至全不認識。這樣也說明了某一些符號是屬於個別的時代的。

其次是,這些符號的內容很大部分是由社會、周邊的人和媒體來編寫的。那個人物本身的為人行事和對自己的看法,可能與我們所認識的相距甚遠。

在這個媒體的年代,每個人的相片、生活照也被廣泛地觀看和傳播。在未有真實接觸一個人的時候,你很可能已定格或認為他為某一類的人。所以人並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的行為、形象以及人生或多或少也受到整個社會所左右。當然,你也可以豁達地忽視這個社會的標籤。
  

郝立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