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張施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張施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正/側畫廊與創作



/側畫廊是一個很細小的畫廊記得有個傳媒人說過﹕「Stella,不要說笑,這麼小的畫廊,很難做訪問的」。正/側畫廊也不算是很 formal我們不可以投放太多資源去打理這個空間,因為負責管理的每個藝術家的生活都很忙碌,只可儘力而為。雖然如此,經過多次的展覽,我們發覺畫廊的潛力很大,為這個時代的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創作和展出的機會。以黎振寧而言,他一直以錄像為創作媒介,但兩次在正側畫廊的個展,都是以立體作品展出,回歸過往的生活和人物,為自己的現在和將來作一個肯定;資深的藝術家羅琛堡也是以錄像為創作媒介,但他偏偏展出非常低調的抽象繪畫作品,尋找個人平靜的內心世界;嚴惠蕙從事陶藝創作,卻展出究細膩的刺繡作品,繼續探討潛藏人性中的美善;年輕藝術家李漢凌及郝立仁除了個人的作品更首度合作以錄像去探討其居住的城市張施烈以一貫的精緻筆觸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魏貝妮以非傳統的美學去看顧並不平凡的殘障人士的生活體驗;黎慧儀致力發展環境藝術的視覺表現,把畫廊成為她另一個實驗場所;還有余琦琦及黃志明等,藝術家們都不約而言、利用細小具彈性的畫廊實踐其心中所想。無可否認,畫廊的另一目標還是鼓勵欣賞和支持,以實際和可負擔的行動去幫助本土藝術的發展。/側畫廊相信自由的表達是藝術的精神所在

藝術可以論述社會議題、也可以是相當純粹的個人追求完整的個體發展為其日後的生活提供穩固的支撐,藝術為每一個人而存在。


鄧凝姿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平靜的心與不確定的雲 – 張施烈作品

天上的雲永遠不會停下來,除了被拍攝下來﹔攝影機雖然拍攝了雲最獨特的時刻,但這影像只會是雲或拍攝者的過去樣式。


張施烈企圖透過這曾經存在的雲的圖像,去反映其某時某刻的心中景況,年青的歲月,竟然選擇寧靜的感覺,在風雨欲來的香港環境下,尋找內心的平靜。

自由自在的雲有自己的行走規律,它不會想到其形態會被凝固下來,然後又有第二次被複製的事情,然而更加想像不到在這個再複製的圖像內,仍然有著運行的形態。

人的肉身因為滿載了生命力,身體永遠在搖晃﹔加上求生存的因素,造成了終日忙碌的生活,要靜下來,就必須要付出一點努力。可以想像施烈在創作時,無論心境或身體應該有很多停息的時候,而郁動的時段會是短暫的,因為組成雲的圖像正是零碎且輕淡的點的視覺元素,這浮游的圖像與雲當時的形態就因此重疊起來了。

雲變化萬千,我們不需要追求其最確實的形狀,在施烈而言,它造就了冥想的機會、和自我生命的反省,在存活和搖晃中,尋求多一點的生命意義。若論藝術需以人為本時,在施烈的創作的過程中,它發生了一點功效,同時在這一刻開始,浩瀚的雲與微小的人的互動遊戲正式開展了



鄧凝姿博士撰寫


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到訪張施烈工作室之後感

暑假期間, 雖是正/側畫廊的休期, 但已為9月至12月的展覽作籌備, 早在一個月前到訪施烈的工作室, 正值炎夏, 又聽他說工作室是工廈的天台, 他勸我們不如晚上來訪會好些, 起碼不會有人溶解了...

由出地鐵步行到目的地工廈, 都要15分鐘路程, 心裡有些不自然, 路途遙遠, 好在他說由他家乘巴士來, 較近下車...

步出電梯走上到天台, 天黑黑的, 卻有一家舞獅隊的成員在整理獅身, 越過了他們, 來到施烈的工作室小屋, 著了燈, 看到約二百多尺的長方形工作室, 三方都是掛了細畫或創作中的大畫...

與這個剛畢業的師弟閒談, 每一談到繪畫的部份, 面上都露出認真表情, 眼神都即時進入一種狀態, 像老練的舞台劇演員踏上舞台要演好角色般. 由他介紹他的素描過程中, 作為一個藝術家其中一種重要的質素, 他是有定了, 就是對自我修練的要求. 可以想像工作室的酷熱環境, 可以見到他手中素描的精緻細密, 那不是一種磨練麼? 有生之年不知會不會修成正果, 但修練是必須的, 施烈正好好為有志投身於藝術創作的新一輩面前, 作了一個好好示範.

來看看他畢業展後第一個個展吧, 9月8日星期六下午三時, 正/側畫廊.

畫廊經理黎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