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香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香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發現 – 記鄧凝姿與李美娟的展覽作品



走進創意藝術中心的路上, 需走上幾個街口, 沿途走過舊街小舖, 心裏感覺奇妙, 藝術給我感覺新鮮, 但環繞藝術中心卻是舊物厚情, 環繞其中對比強烈。

展品把社會多個人物展示出來, 他們來自社會不同社群。 從欣賞展品中, 察覺畫中人物都提著形形色色的手提袋, 感覺卻是營營役役, 本以為是鄧凝姿博士刻意表達的一種社會形態, 慢慢地再逐一細看各人物動態, 發現展位上端一幅小女孩背影的畫, 裝扮儼如年輕人時尚, 同時亦挽著小手袋, 這幅畫讓我靜看了一會, 心想香港社群除適應了「忙」的生活狀態外, 還增添了「多」的生活習慣, 並伸延至小童的生活。

所說的「忙」是眾所周知的香港形態, 爭分奪秒的景象不難所見。所說的「多」就是畫中眾人所挽著的手提袋的景象, 不知不覺人們口袋裏增添了更多用品, 其後多得了環保袋的興起, 手袋背包外, 人們還多了一個環保袋, 袋中之物各形各色, 隨所需而備。 心裏反思我們到街上走幾趟, 真的需要那麼多嗎?  是需要的還是備用的多了? 社會脈絡較從前繁華, 促使了各種事物的流動性, 資訊迅速流傳, 交通四通八達, 但我們手中之物還較以前多。

與另一聯展的藝術家李美娟淺談, 了解藝術角度, 李氏說話率直樸實, 讓我了解多一點藝術寫實景象。 理解本地藝術普及社區需時間培育, 而李氏的作品與「時間」有著重要關係。 從市務角度來思考, 「忙」、「多」及「時間」乃關鍵所在, 要釋放社區的「忙」、發掘藝術的「多」以及掌握合適的「時間」, 將會是我現階段的觀察及思考角度。

Phelix Pun
2013.2.13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詩意的回應 - 談黎慧儀新作


繼「最後的顏色」和「一葉寄語」後,黎慧儀的「一平方呎」沿用樹葉來做顏料,但沒有重覆。她坦言這次的創作過程又帶來了一些新鮮和驚喜,這媒介的可能性還有許多。綠色的葉磨出來是綠色的嗎?什麼葉磨出來會是什麼質感,是黏是乾?

今次,所有的葉都來自上水的天平山村。她一步一步踏在兒時的路上,俯身拾起地上的樹葉。把它們撕碎,加些水,磨啊磨,它們散發出屬於自己的香氣。重覆又重覆的動作,是專注。每一種葉的顏色也是特別的,拼上它獨有的纖維和質感,一層一層,伸展開去。黎慧儀讓顏料在木板上自由流動,呼吸,等待,凝固,好像是把它留住了。

有人問她顏色會褪嗎?她說當然會。久了,色會變淡;纖維會掉。輕輕的回答,想想覺得不平常。她的作品會漸漸地變,不在追求表面上的永遠。藝術家所展現的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藝術是對生活的追隨與欣賞。憑她的敏感和觸覺,將隨手可得的物料,用藝術的語言內化成一種對生活詩意的回應。

「一平方呎」在正/側畫廊,這小小的空間,很合襯。人們常說香港寸金尺土,但有多少人會觀察,欣賞眼下踏著的土地,眼前的風景呢?

盛虹
嶺南大學碩士研究生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後院: 藝術家合作計劃> 李漢凌, 郝立仁 文﹕鄧凝姿


此展覽開幕正藉325選舉前夕,整天都心緒不寧。香港又另有政治新景象,現在無法知道其將來的實際情況,但此刻的心情就好像回到199771 日前一天的感覺。那會是一個怎麼樣的明天﹖



藝術創作永遠離不開創作者的生活情境。藝術世界的「整體藝術經驗」,討論著單一藝術的形式不能比美豐富的生活經驗。是次的兩位藝術家都不期然走進複雜的生活與藝術的共融範疇內。



展覽展出照片、紙品製作物、盆裁植物和錄像放映。藝術家從生活的感覺開始﹕由熟識的居住環境、到偶而經過的地域、甚至刻意造訪啟德機場一帶,為即將消失的地方,尋找一些有意義的回憶片段。創作沒有急於要表達的內容,但卻非常有野心地希望藉著展示涵括個人的情感、對事物的看法、創作的過程和記錄,甚至在過程中所產生的製作物及其延伸情況等等,這種企圖包含整體經驗的創作態度,無疑是一大膽的嘗試,藝術家嘗試所表達的並不是一種狀態、一個意念、或一個看法,而是顯示一連串的意圖和結果,在展示與自我創造中去尋找其中的關係和意義。



香港在一國兩制的口號下,已渡過了15個年頭,究竟發展了那些不同/有香港特色的制度,又或者只著力回歸母體﹔藝術是反映人民精神和素質,香港藝術的發展在那方面能顯示香港民眾的特色,當代的藝術人如何從創作的過程中去掌握藝術的意義,回應時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