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黎慧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黎慧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正/側畫廊與創作



/側畫廊是一個很細小的畫廊記得有個傳媒人說過﹕「Stella,不要說笑,這麼小的畫廊,很難做訪問的」。正/側畫廊也不算是很 formal我們不可以投放太多資源去打理這個空間,因為負責管理的每個藝術家的生活都很忙碌,只可儘力而為。雖然如此,經過多次的展覽,我們發覺畫廊的潛力很大,為這個時代的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創作和展出的機會。以黎振寧而言,他一直以錄像為創作媒介,但兩次在正側畫廊的個展,都是以立體作品展出,回歸過往的生活和人物,為自己的現在和將來作一個肯定;資深的藝術家羅琛堡也是以錄像為創作媒介,但他偏偏展出非常低調的抽象繪畫作品,尋找個人平靜的內心世界;嚴惠蕙從事陶藝創作,卻展出究細膩的刺繡作品,繼續探討潛藏人性中的美善;年輕藝術家李漢凌及郝立仁除了個人的作品更首度合作以錄像去探討其居住的城市張施烈以一貫的精緻筆觸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魏貝妮以非傳統的美學去看顧並不平凡的殘障人士的生活體驗;黎慧儀致力發展環境藝術的視覺表現,把畫廊成為她另一個實驗場所;還有余琦琦及黃志明等,藝術家們都不約而言、利用細小具彈性的畫廊實踐其心中所想。無可否認,畫廊的另一目標還是鼓勵欣賞和支持,以實際和可負擔的行動去幫助本土藝術的發展。/側畫廊相信自由的表達是藝術的精神所在

藝術可以論述社會議題、也可以是相當純粹的個人追求完整的個體發展為其日後的生活提供穩固的支撐,藝術為每一個人而存在。


鄧凝姿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詩意的回應 - 談黎慧儀新作


繼「最後的顏色」和「一葉寄語」後,黎慧儀的「一平方呎」沿用樹葉來做顏料,但沒有重覆。她坦言這次的創作過程又帶來了一些新鮮和驚喜,這媒介的可能性還有許多。綠色的葉磨出來是綠色的嗎?什麼葉磨出來會是什麼質感,是黏是乾?

今次,所有的葉都來自上水的天平山村。她一步一步踏在兒時的路上,俯身拾起地上的樹葉。把它們撕碎,加些水,磨啊磨,它們散發出屬於自己的香氣。重覆又重覆的動作,是專注。每一種葉的顏色也是特別的,拼上它獨有的纖維和質感,一層一層,伸展開去。黎慧儀讓顏料在木板上自由流動,呼吸,等待,凝固,好像是把它留住了。

有人問她顏色會褪嗎?她說當然會。久了,色會變淡;纖維會掉。輕輕的回答,想想覺得不平常。她的作品會漸漸地變,不在追求表面上的永遠。藝術家所展現的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藝術是對生活的追隨與欣賞。憑她的敏感和觸覺,將隨手可得的物料,用藝術的語言內化成一種對生活詩意的回應。

「一平方呎」在正/側畫廊,這小小的空間,很合襯。人們常說香港寸金尺土,但有多少人會觀察,欣賞眼下踏著的土地,眼前的風景呢?

盛虹
嶺南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