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郝立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郝立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展覽記錄(四)List of exhibitions since 2011 (IV)

/側畫廊 Front/Side gallery


1.     曾敏富 Tsang Man Fu, Mathew, 8-29/11/2013
藝術家: 曾敏富 Tsang Man Fu, Mathew

2.     何兆基 Ho Siu Kee, 6-30/12/2013
藝術家: 何兆基 Ho Siu Kee

3.     許偉強 Hui Wai Keung,郝立仁 Benjamin Hao Lap Yan, 10-24/1/2014
藝術家: 許偉強 Hui Wai Keung,郝立仁 Benjamin Hao Lap Yan

4.     余偉聯 Francis Yu, 4-24/2/2014
藝術家: 余偉聯 Francis Yu

5.     鄧凝梅, Tang Ying Mui, Grace王棠 Wong Wing Tong
8-28/3/2014
藝術家: 鄧凝梅, Tang Ying Mui, Grace王棠 Wong Wing Tong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藝術家的生活



每個人對生活所經歷的各種事物也有感受、看法和領悟。一些比較敏感又喜愛表達的人便會將生活中的點滴上傳到社交網絡公諸同好和表達自己。

藝術家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猶其敏感和在意,可以說到了竭斯底理的地步。藝術家的固執,實質上是擇善固執。他們洞察生活、社會和世界的各種事物,經過不斷的思考和沉澱而創作作品。

謝諾麟和譚家榮這次的作品正正反映了這個特點。他們的作品既有個人對生活的看法和偏好,亦有對社會環境的觀點。

謝氏堅持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除了表現了他對自己的存在十分在意之外,還透露了一個香港人每天刻板生活的狀態。

譚氏所選取的主要色情畫面,配上糖果製成的馬賽克。這個組合甚為有意思。色情是成人和禁忌的,而糖果是純真和無邪的。兩者看似極端,但他以 '誘惑' 將兩者緊緊地連在一起,讓觀眾有多一層的閱讀空間去思考兩者的關系。這個作品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發現,而是經過觀察、思考和實驗所得出的。

藝術家不是餐風飲露的仙人,他比很多人更關心世界、更激情、更在意日常生活。只是,他們不是衝動的一群,他們希望以細微的觀察和睿智來回應這個世界。

郝立仁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正/側畫廊與創作



/側畫廊是一個很細小的畫廊記得有個傳媒人說過﹕「Stella,不要說笑,這麼小的畫廊,很難做訪問的」。正/側畫廊也不算是很 formal我們不可以投放太多資源去打理這個空間,因為負責管理的每個藝術家的生活都很忙碌,只可儘力而為。雖然如此,經過多次的展覽,我們發覺畫廊的潛力很大,為這個時代的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創作和展出的機會。以黎振寧而言,他一直以錄像為創作媒介,但兩次在正側畫廊的個展,都是以立體作品展出,回歸過往的生活和人物,為自己的現在和將來作一個肯定;資深的藝術家羅琛堡也是以錄像為創作媒介,但他偏偏展出非常低調的抽象繪畫作品,尋找個人平靜的內心世界;嚴惠蕙從事陶藝創作,卻展出究細膩的刺繡作品,繼續探討潛藏人性中的美善;年輕藝術家李漢凌及郝立仁除了個人的作品更首度合作以錄像去探討其居住的城市張施烈以一貫的精緻筆觸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魏貝妮以非傳統的美學去看顧並不平凡的殘障人士的生活體驗;黎慧儀致力發展環境藝術的視覺表現,把畫廊成為她另一個實驗場所;還有余琦琦及黃志明等,藝術家們都不約而言、利用細小具彈性的畫廊實踐其心中所想。無可否認,畫廊的另一目標還是鼓勵欣賞和支持,以實際和可負擔的行動去幫助本土藝術的發展。/側畫廊相信自由的表達是藝術的精神所在

藝術可以論述社會議題、也可以是相當純粹的個人追求完整的個體發展為其日後的生活提供穩固的支撐,藝術為每一個人而存在。


鄧凝姿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物質以外 - 嚴惠蕙的創作


人體擁有多種感官系統。這些感官系統讓人類能以多個角度去了解這個世界。

當我看到嚴惠蕙的作品的時候,我強烈地感受到她對物料有深入的了解和濃厚的感情。在她的作品中,我能夠用我的視覺感受到粗獷水泥與輕柔白瓷、冷酷直角與細膩曲線的關係

這些感受除了來自我(觀眾)對事物接觸的經驗,更主要是來自她的表達手法。她能夠將那些存在於我們腦袋中的經驗化為實質存在的藝術品。我相信這種能力是源自她對日常環境的深入觀察,思考和感受。在這個年代,這無疑是種超能力。

她不但對物料和日常環境有深入和細微的觀察和感受。她亦善用具象和熟悉的圖像來象徵形而上的理念,從而闡述她對人生和生命的看法。

她的作品

在平實之中帶點優雅, 
在粗獷裡透露溫柔, 
在理性之間滲透情感, 
在表象裡盛載哲理, 
在摧毀中懷抱希望。 

郝立仁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羅琛堡最新作品

藝術家羅琛堡是一位資深的多媒體藝術家。這次在正/側畫廊展出的是靜態的平面作品,與他素來使用的媒介不同。他常用的媒介有錄像、裝置和劇場等,這些媒介是動態、立體的和需要運用較大或整體空間的,在感官刺激上是比較大;對比之下這次的作品是靜態的、平面的和單向視點的,比前者較為含蓄。
  靜態平面的作品所有的資訊會在同一時間呈現給觀眾。錄像、裝置和劇場會有先後次序和空間次序(由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所以兩者在引導觀眾去閱讀的方法也很不同。在這一方面,欣賞過他以前的作品的觀眾會有較深的感受。這次的作品彷佛將閱讀作品的自主權交給觀眾,但只要看久一點,則發現藝術家對觀眾閱讀方式的引導還是存在的,只是形式改變了。他透過擺放作品的方法、色彩的運用和聚散引導了觀眾。
  另一方面,我感受到他素來使用的媒介影響了他對平面作品的創作手法。他作品的色塊是清晰的和層層重疊的,就像在一個真實的房間中看到層層的色塊在你面前排列著一樣,讓人感受到三維的空間。
 現在的藝術雖然已無媒介之分,甚麼也可以是藝術,但媒介始終對於觀眾的欣賞方式和藝術家創作的影響也是存在和重要的。

郝立仁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後院: 藝術家合作計劃> 李漢凌, 郝立仁 文﹕鄧凝姿


此展覽開幕正藉325選舉前夕,整天都心緒不寧。香港又另有政治新景象,現在無法知道其將來的實際情況,但此刻的心情就好像回到199771 日前一天的感覺。那會是一個怎麼樣的明天﹖



藝術創作永遠離不開創作者的生活情境。藝術世界的「整體藝術經驗」,討論著單一藝術的形式不能比美豐富的生活經驗。是次的兩位藝術家都不期然走進複雜的生活與藝術的共融範疇內。



展覽展出照片、紙品製作物、盆裁植物和錄像放映。藝術家從生活的感覺開始﹕由熟識的居住環境、到偶而經過的地域、甚至刻意造訪啟德機場一帶,為即將消失的地方,尋找一些有意義的回憶片段。創作沒有急於要表達的內容,但卻非常有野心地希望藉著展示涵括個人的情感、對事物的看法、創作的過程和記錄,甚至在過程中所產生的製作物及其延伸情況等等,這種企圖包含整體經驗的創作態度,無疑是一大膽的嘗試,藝術家嘗試所表達的並不是一種狀態、一個意念、或一個看法,而是顯示一連串的意圖和結果,在展示與自我創造中去尋找其中的關係和意義。



香港在一國兩制的口號下,已渡過了15個年頭,究竟發展了那些不同/有香港特色的制度,又或者只著力回歸母體﹔藝術是反映人民精神和素質,香港藝術的發展在那方面能顯示香港民眾的特色,當代的藝術人如何從創作的過程中去掌握藝術的意義,回應時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