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黎振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黎振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展覽記錄(五)List of exhibitions since 2011 (V)

/側畫廊 Front/Side gallery


1.      鄧凝梅, Tang Ying Mui, Grace王棠 Wong Wing Tong, 黎振寧Lai Chun Ling, Dick
12/3/2014
地點 : 中環磅巷Pound Lane, Central
主辦 : /側畫廊Front/Side gallery, Hong Kong Art Walk 特備節目Hong Kong Art Walk Extra
藝術家: 鄧凝梅, Tang Ying Mui, Grace王棠 Wong Wing Tong, 黎振寧Lai Chun Ling, Dick

2.     黎慧儀LAI, Wai Yi, 錢泓霖Qian Hong Lin, 17/4-9/5, 2014
藝術家: 黎慧儀LAI, Wai Yi, 錢泓霖Qian Hong Lin

3.     東南西北-吹乜風 East South West North – Blowing Winds of Change
4-31/2015
地點 :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五樓公共空間, JCCAC, 5th floor, public space
主辦 : /側畫廊Front/Side gallery,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藝術節JCCAC Arts Festival
藝術家: 黎慧儀LAI, Wai Yi, 鄧凝梅, Tang Ying Mui, Grace, 鄧凝姿Tang Ying Chi, 黎振寧Lai Chun Ling, Dick

4.      叄各志 Three Individuals Minds
11-12/3/2017
藝術家: 黎慧儀LAI, Wai Yi, 鄧凝梅, Tang Ying Mui, Grace, 鄧凝姿Tang Ying Chi, 黎振寧Lai Chun Ling, Dick

18/12-10/1, 2018
藝術家: 鄧凝梅, Tang Ying Mui, Grace, 鄧凝姿Tang Ying Chi


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展覽記錄(三)List of exhibitions since 2011 (III)


/側畫廊 Front/Side gallery


11.     黎振寧Lai Chun Ling 11-31/1/2013
藝術家黎振寧Lai Chun Ling

12.     鄧凝姿Tang Ying Chi 李美娟Lee Mei Kuen, Carol
6-28/2/2013
藝術家:鄧凝姿Tang Ying Chi 李美娟Lee Mei Kuen, Carol

13.     謝諾麟 Tse Lok Lun 譚家榮 Tam Kar Wing
9-30/3/2013
協辦
藝術家: 謝諾麟 Tse Lok Lun 譚家榮 Tam Kar Wing

14.     劉紹增 Lau Siu Tsang, Benny 5-30/4/2013
藝術家: 劉紹增 Lau Siu Tsang, Benny

15.     馮淑霞 Fung Suk Han, Yvette, 黃天盈 Wong Tiana
4-25/10/2013
藝術家: 馮淑霞 Fung Suk Han, Yvette, 黃天盈 Wong Tiana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看謝諾麟的作品



因正/側畫廊的展覽, 正式認識了謝諾麟及其創作, 最初認識, 有朋友說他是一個愛上的人他的正確來說應是數據”, 不斷紀錄重覆性的環境、行為、影像等,以數據形式展示出來,藝術家在數據中閱讀自己的生活痕跡及路軌,藉此反思藝術創作的意義,感受親情的密度。數據有參考價值,同時也有有效日期,謝氏也會為一批批的數據以埋葬形式以示檔案結束。


要紀錄一段時間內的行為模式,是一種堅持堅忍的修練,甚至在過程中易於迷失,我甚至相信會出現精神崩潰的可能性很高,在此不得不佩服謝德慶的一年行為藝術。在謝諾麟的創作模式,我想到了自己錄像創作與他的共通點,就是把一個身體的動作不斷重覆來呈現的不安感,我們都把一些尋常的事呈現出不尋常的狀態,讓觀者反思都市生活狀態與自身的關係。


黎振寧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逝者如斯

 在五個月之前,我開始閱讀香港作家梁秉鈞先生的詩作。正當我漸漸品嘗到詩中的美味時,他便乘鶴西去了。在電視上看著這篇報道時,我發現原來我連他的相片也沒有看過。究竟是我太遲鈍、太冷漠,抑或是時光飛逝?我找不到答案,我相信在我未來的人生路上將會遇到更多同樣的難題,並且更加貼身。

碰巧最近在正/側畫廊的‘回憶是飲料2 也是關於已故的名人,我心裡不禁感慨萬千。這次展覽是上一次‘回憶是飲料’ 的延續。同樣地也是關於回憶,技巧和媒介大致也是一樣的。不同的是黎振寧在圖像的選擇上出現了變化。圖像由個人層面延伸至社會層面。

他選擇的人物有政治界的,娛樂界的。一張張熟悉的面孔,隨著生命的流逝,成了永恆的符號。每個符號也蕴涵著不同的回憶和哲理甚至是道德和政治的批判。而這些符號亦隨著觀眾的個人經歷產生不同的回憶和意義。

其中一個有趣的觀察是,雖然他選擇的是公眾人物,但其實這些圖像是基於他自身的回憶而被挑選的。所以有些人物對我來說十分陌生,甚至全不認識。這樣也說明了某一些符號是屬於個別的時代的。

其次是,這些符號的內容很大部分是由社會、周邊的人和媒體來編寫的。那個人物本身的為人行事和對自己的看法,可能與我們所認識的相距甚遠。

在這個媒體的年代,每個人的相片、生活照也被廣泛地觀看和傳播。在未有真實接觸一個人的時候,你很可能已定格或認為他為某一類的人。所以人並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的行為、形象以及人生或多或少也受到整個社會所左右。當然,你也可以豁達地忽視這個社會的標籤。
  

郝立仁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黎振寧看回憶是飲料二

回憶可以是飲料, 流過你身體, 總有些物質沉澱在體內回憶是什麼都不重要, 重要是回憶帶給自身的訊息。我記起那年收到張國榮自殺的消息, 應在半夜床上, 朦朧間聽到, 到翌日才確定。從那時起, 有股動力去寫日記, 記下身邊人和事, 記下自己的感受。從那時起, 二十多歲的我, 才醒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

為著黃竹坑村要拆卸, 多次回去村拍照及回想成長的童年, 又二十多歲做了一本相簿給父母親。彷彿為怕將來無機會, 因為父母會死, 自己會死。

由上次做<回憶是飲料一>, 發現石膏在凝固過程把玻璃樽都熱破了, 那爆破聲劃破了寂寞的夜, 猶如張國榮死去的突然。那每一個死去的人, 都像在你生命的尺子上劃了一個刻度, 總會讓你由零開始量度起。細時, 你會想自己有一個像關海山的父親, 因為他往往在劇中扮演萬梓良的父親, 在相認後萬梓良總會接管父親的生意。你會懷念與家人一同等待每年歡樂滿東華新馬師曾在凌晨的壓軸演出。關德興與石堅, 曹達華與林蛟, 是那時返下午校時, 上午時段常出現的粵語殘片的主角。沒頭沒腦的我, 對政治不認識, 但自羅馬尼亞獨裁者壽西司古被人民推反, 在電視目睹他槍斃後的死相, 到近年利比亞狂人卡達菲在網絡上被民軍處死, 對我以言, 是相同的震撼, 回憶又告訴我, 以史為鑑, 有些事, 會重演的, 當年八九年民主運動, 如果重演, 結果會如何?還有些名星名人, 大約五六十歲, 有過偉大成就, 他們/她們有想過如此形式結束生命嗎?

上一回的策展人李漢凌說得準: 有些日子平淡無聊, 有些日子驚心動魄。回憶彷彿是步向死亡的輕舟,既然搭上了, 總有落舟的一刻。

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到訪張施烈工作室之後感

暑假期間, 雖是正/側畫廊的休期, 但已為9月至12月的展覽作籌備, 早在一個月前到訪施烈的工作室, 正值炎夏, 又聽他說工作室是工廈的天台, 他勸我們不如晚上來訪會好些, 起碼不會有人溶解了...

由出地鐵步行到目的地工廈, 都要15分鐘路程, 心裡有些不自然, 路途遙遠, 好在他說由他家乘巴士來, 較近下車...

步出電梯走上到天台, 天黑黑的, 卻有一家舞獅隊的成員在整理獅身, 越過了他們, 來到施烈的工作室小屋, 著了燈, 看到約二百多尺的長方形工作室, 三方都是掛了細畫或創作中的大畫...

與這個剛畢業的師弟閒談, 每一談到繪畫的部份, 面上都露出認真表情, 眼神都即時進入一種狀態, 像老練的舞台劇演員踏上舞台要演好角色般. 由他介紹他的素描過程中, 作為一個藝術家其中一種重要的質素, 他是有定了, 就是對自我修練的要求. 可以想像工作室的酷熱環境, 可以見到他手中素描的精緻細密, 那不是一種磨練麼? 有生之年不知會不會修成正果, 但修練是必須的, 施烈正好好為有志投身於藝術創作的新一輩面前, 作了一個好好示範.

來看看他畢業展後第一個個展吧, 9月8日星期六下午三時, 正/側畫廊.

畫廊經理黎振寧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關於第一次參與創意藝術中心的工作室開放日後感

作為第一次拉車邊參與到是次工作室開放日的藝術工作者,感到置身於藝壇之中而快樂...
雖然只當值了一天,也好好把握短暫四小時的與公眾接觸的機會.
藝術作品能公開地與大眾接觸,始終是我認為藝術的一種必要功能.
參觀工作室的人,大多是年青人,真正的買家真是很少,但莫論那些青少年人或拍拖中的戀人,能在週末週日放棄閒逛一式一樣的高消費商場,而來到創藝中心,那香港人應該對現狀也有一種自覺的調整...
人流雖不及什麼北京的798,但只要藝術家主動的邀請,市民其實也很好奇想去親近一點藝術...
要再進一步鼓勵大眾消費在本土藝術作品上,我想藝術家也應該積極向大眾推廣藝術作品的內容及概念,及親民一點,讓本土藝術成就一番風氣...

黎振寧

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黎振寧個展 - 回憶是飲料 (文:鄧凝姿)


作為剛出道的藝術家,是次黎振寧的個人展覽是相當穩陣和謙虛的。跟很多我認識的藝術家一樣,黎氏在年青的時候從事非藝術範疇的工作,到了年長時,立定決心追求自己喜歡的工作,因此有計劃地去實踐自己的藝術追求,企圖做個全時間的藝術家。藉著是次的展覽,他回顧了自己以往的工作、所接觸過的人物和所經歷過的事情,以立體石膏倒模和素描的技法呈現出來。

黎氏以飲料器具象徵著具體的回憶事件,每一個器皿代表自己的過去,盛載在其上的是曾經共事的人物、和在過去年代所發生的社會事件,例如香港人重要的回憶「六四事件」的情與結。這些隨著黎氏即將告別以往的生活開始、在脆弱的石膏物料、和滿載感情的鉛筆線條中,毅然面向不確定的前路。

黎氏沒有延續讀書時期較為受人注目的創作形式,反而以自身的經驗、重新展開另一段創作歷程,以謙虛的態度和踏實的步伐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為自己的藝術道路建立鞏固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