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李美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李美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展覽記錄(三)List of exhibitions since 2011 (III)


/側畫廊 Front/Side gallery


11.     黎振寧Lai Chun Ling 11-31/1/2013
藝術家黎振寧Lai Chun Ling

12.     鄧凝姿Tang Ying Chi 李美娟Lee Mei Kuen, Carol
6-28/2/2013
藝術家:鄧凝姿Tang Ying Chi 李美娟Lee Mei Kuen, Carol

13.     謝諾麟 Tse Lok Lun 譚家榮 Tam Kar Wing
9-30/3/2013
協辦
藝術家: 謝諾麟 Tse Lok Lun 譚家榮 Tam Kar Wing

14.     劉紹增 Lau Siu Tsang, Benny 5-30/4/2013
藝術家: 劉紹增 Lau Siu Tsang, Benny

15.     馮淑霞 Fung Suk Han, Yvette, 黃天盈 Wong Tiana
4-25/10/2013
藝術家: 馮淑霞 Fung Suk Han, Yvette, 黃天盈 Wong Tiana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乘著光影疏理生命 麥慰宗 U Magazine 2013.2.15



發現 – 記鄧凝姿與李美娟的展覽作品



走進創意藝術中心的路上, 需走上幾個街口, 沿途走過舊街小舖, 心裏感覺奇妙, 藝術給我感覺新鮮, 但環繞藝術中心卻是舊物厚情, 環繞其中對比強烈。

展品把社會多個人物展示出來, 他們來自社會不同社群。 從欣賞展品中, 察覺畫中人物都提著形形色色的手提袋, 感覺卻是營營役役, 本以為是鄧凝姿博士刻意表達的一種社會形態, 慢慢地再逐一細看各人物動態, 發現展位上端一幅小女孩背影的畫, 裝扮儼如年輕人時尚, 同時亦挽著小手袋, 這幅畫讓我靜看了一會, 心想香港社群除適應了「忙」的生活狀態外, 還增添了「多」的生活習慣, 並伸延至小童的生活。

所說的「忙」是眾所周知的香港形態, 爭分奪秒的景象不難所見。所說的「多」就是畫中眾人所挽著的手提袋的景象, 不知不覺人們口袋裏增添了更多用品, 其後多得了環保袋的興起, 手袋背包外, 人們還多了一個環保袋, 袋中之物各形各色, 隨所需而備。 心裏反思我們到街上走幾趟, 真的需要那麼多嗎?  是需要的還是備用的多了? 社會脈絡較從前繁華, 促使了各種事物的流動性, 資訊迅速流傳, 交通四通八達, 但我們手中之物還較以前多。

與另一聯展的藝術家李美娟淺談, 了解藝術角度, 李氏說話率直樸實, 讓我了解多一點藝術寫實景象。 理解本地藝術普及社區需時間培育, 而李氏的作品與「時間」有著重要關係。 從市務角度來思考, 「忙」、「多」及「時間」乃關鍵所在, 要釋放社區的「忙」、發掘藝術的「多」以及掌握合適的「時間」, 將會是我現階段的觀察及思考角度。

Phelix Pun
2013.2.13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在我們身邊? - 看鄧凝姿和李美娟聯展有感


這次正側畫廊鄧凝姿和李美娟聯展十分有趣,她們的作品看似互不相干,卻令我想起每一天的生活。「植物圖譜」的caption上,物料一行,有時間與陽光的名字,不知為何,我覺得時間與陽光會很感動,因為它們不知道與多少個我們同行了多少個日子,然而卻很少人會這樣acknowledge它們。鄧凝姿將四十九個人物佈滿整個櫃子的空間,感覺頗強烈。雖看不清他們的面孔,但他們的姿勢形態,衣服身影卻一點都不陌生,就像每天與我們擦身而過的人,你甚至可想像他或她要到那裡去,或是從那裡回來了,抑或在那兒等待些什麼。

不是嗎?這些物質和身影,有那一天不在我們身邊。

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