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工作室+畫廊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成立初期,外界對工作室應否開放爭議不休。顧名思義,工作室就是工作的地方,藝術家用來創作的地方,時至今日,中心的藝術工作室經歷十年的變化,也衍生了自己的一些文化特徵。例如有不少藝術家大都能一身兼數職:教育、社區藝術、自己創作、行政、跟社區合作藝術項目或另類藝術發展機會、和搗展覽等等工作,正所謂自力更新,由冇到有。近年政府大力發展下,國際藝術在港發展得天獨厚,難免成為焦點,反之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就成為藝術家建構/扎根本土發展的所在地。鄧氏工作室鄧凝姿及鄧凝梅建構了兩個木櫃,跟中心外藝術友人黎振寧和黎慧儀於2011年為這兩個木櫃轉型、成為全港最細的畫廊,共6.9平方英尺,名為正/側畫廊,附設於工作室內外,展示不只是鄧氏工作室的兩位成員,也有其他藝術家的作品。香港不只住屋空間狹小,藝術工作室更是一個奢望,因此大多的工作室都是一屋多用途,為自己的藝術增加展示的空間及交流機會,這幾年,也多了工作室闢劃畫廊作展示之用,期望開出另一片藝術天地。
鄧凝姿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正/側畫廊的展覽
正/側畫廊自2011年成立以來,已籌備的展覽超過25個,展出27位藝術家作品,藝術媒介涵括各種類型。2011-2013年期間展覽每月皆有一個,2014年後因大部份籌備者都有其發展方向,有些遠赴海外進修等,因而暫停展出項目。2015年後以正/創移動名義,籌備者自行也參加/舉行了不少活動,如海外觀摩、展覽和國內留駐等。2018年再次運用側畫廊,重新籌備不同藝術家的展覽,以每月一個展覽為目標,由於正/側畫廊位鄧氏工作室內,所以側畫廊也會連同工作室每三個月的開放計劃,鼓勵普羅觀眾參觀工作室作品,可以說正/側畫廊是甚有香港特色的,所有節目非常有彈性,配合時代、籌備者的工作時間表、甚至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鄧氏工作室乃位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內)的活動而有所變化。四位籌備者為鄧凝姿、鄧凝梅、黎慧儀和黎振寧。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結束有閒
有關有閒文章剛出了不久,可分享的有閒生活大概要結束了。中心管理處寄來電郵,著令把門前擺設移走,回歸隱蔽處。
每日生活太忙碌,無暇去回應這些為了管理而管理的事情。沒有了門外小擺設,很多可以跟觀察溝通的事情、也無法進行了,餘下只有孤獨的側畫廊,在狹窄的走廊繼續存在。一個藝術中心該如何存在,沒有一定的面貌,但中心內的藝術氣息,則需要有對中心有歸屬感的人,經過長期參與而散發出來,是群體力量產生的,把每個租戶鎖在自己的空間內,藝術能量也就難以流通了。大多數的租戶忙於生計,著實無多餘時間互相交通,只靠門外小擺設去彼此連繫。
中心的建立原是幫助有意藝術創作的人,使其有穩定的地方安心創作,並因空間和管理人員的關係、讓大眾可以見/認識到這些人士及其作品。不幸地,四年結束了,仍未見曙光。惟有繼續說﹕藝術同志,仍需努力。
鄧凝姿博士
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藝術閒情
早前Percy於 U magazine寫的一篇有關Monti於正/側畫廊的展覽﹕「當鄧氏姊妹在內創作,我們就在門外打開摺椅閒談。狹窄的走廊偶然有人經過,鄰人有時出來澆花,空氣中充滿生活質感。」
Percy所說的閒情,也只有在一個有閒情心的人、才會感覺到這種有閒的生活質感。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藝術家大多閉門做自己的事情,除了偶爾走過的街坊和好奇人士外,幾乎沒有太多特別是對純藝術有興趣的人士刻意到訪,因此藝術家安心工作之餘,更可發展其他興趣。鄰居古琴蔡老師不時播放優雅的音樂,洗滌心靈﹔本來做室內設計的Ivy,近來熱衷有機生活,種了不少植物,我跟Grace不大懂種植,遇到難題,也會把植物放到Ivy門口,由她協助,使之回復生機。Ivy的植物加上蔡老師的,這狹窄的走廊尚算有一點生氣。另一面鄰居,徐子雄老師桃李滿門,出入的學生也為這走廊加添熱鬧氣氛。
除了生活,還有藝術創作,令每個人的生活相當忙碌,難得閒情﹕藝術、人與植物,在不知不覺中聯繫起來,散發自在的生活氣息;細小的畫廊、自由的創作、從外的藝術家,也走進這狹窄的空間內展示作品,共同灌溉有生命的藝術。
鄧凝姿博士
訂閱:
文章 (Atom)